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京式糕点特色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京式糕点特色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北京特色点心?
京八件,又叫大八件,即是八种形状、口味不同的京味糕点,为清宫廷御膳房始创,流传至民间,以枣泥、青梅、葡萄干、玫瑰、豆沙、白糖、香蕉、椒盐等八种原料为馅,用油、水和面做皮,以皮包馅,烘烤而成,是京式糕点中最具特色的传统产品。京八件是国内外宾客来京旅游时,除了游故宫、登长城、吃烤鸭以外,返程时还可以带回去精美的特产。
中国糕点民俗?
中国传统糕点
中国传统糕点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。可分为京派、津派、苏派、广派、潮派、宁派、沪派、川派、扬派、滇派、闽派等。糕点在《现代汉语大词典》中的解释是所有的糕饼点心的总称。中国的糕点种类有很多,如绿豆糕、月饼、红枣糕、马蹄糕等等
我国的饮食文化非常渊远流长,一个国家的传统饮食文化甚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人文,美食的种类是非常的多,而糕点就是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类,一个小小的糕点,也都非常经典美味,中国人对糕点的追求是非常独特的,也是非常精致的,其中也蕴含了不少故事,在追求美丽的外表同时更是追求它内在的味道,以及在历史中积淀下来最为传统的本味。
中国的传统点心一般最常见的是“八大件”和“八小件”。“八大件”是指北式糕点,以北京地区为代表,京式糕点品类繁多,而且具有重油、轻糖,酥松绵软,口味纯甜、纯咸等特点。
这八件指的就是山楂、玫瑰、青梅、白糖、豆沙、枣泥、椒盐、葡萄干等八种馅心,然后外面裹上含有食用油的面,然后再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印模精心烤制而成。
一般有腰子形、圆鼓形、佛手形、蝙蝠形、桃形、石榴形等,“八大件”入嘴酥松适口,香味纯正。
京式糕点的发展史?
所谓的京派糕点,就是以北京地区为代表制作的糕点,也叫京式糕点、或京味糕点,属于北派。京式糕点历史悠久、品类繁多、滋味各异,其代表特点为重油、轻糖、酥松绵软,口味以纯甜、纯咸为代表(甜咸的不多)。京式糕点实际上是融合了很多“外来元素”,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变迁,逐渐形成的流派。从大的方面说,由于我国幅员辽阔、民族众多,我们的文化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发展起来的。饮食文化自然也不例外,拿北京来说,三千年古城、六朝古都,其中辽、金、元、清时期,都是少数民族王朝的都城,各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不断交融。京式糕点实际上就包含了元朝的蒙古人带进北京的牛羊油、牛羊奶制作的草原风味糕点;明朝从南京迁都时,流入京城的江南糕点;清朝旗人进京更把他们喜欢的满族糕点带到北京。历经数百年的磨合,原本风格迥异的点心在相互影响中变迁着、发展着,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风味。
曾经,老北京人管糕点叫“饽饽”,有人说饽饽是满语,实际上蒙古族也这么叫,早在元朝,北京城就有”饽饽“这个词儿,因为元朝是蒙古族统治,元世祖忽必烈改金中都为元大都,北京市面上就出现了以“蒙古饽饽”为主的点心。到了清朝,满族皇帝入关,于是市面上又有了“满洲饽饽”,清朝初期,***对满族皇帝还是非常有敌意的,管满人叫***,所以当时的老百姓私下里将满洲饽饽称为***饽饽!甭管怎么说,饽饽一词流传了很久,到后来多数北京人都管糕点叫饽饽,很多的老字号糕点铺,那会儿也都叫饽饽铺,现在基本上没人说了!其实对于满族人、尤其是旗人来说,饽饽不一定专指点心,大部分面食都叫饽饽,烙的面墩儿叫硬面饽饽,也叫墩儿饽饽(现在还有卖的),馒头叫饽饽,枣馒头叫枣儿饽饽,馅儿馒头叫馅儿饽饽,甚至连饺子,都叫煮饽饽!过去老北京的饽饽铺,许多都已什么“斋”为字号,其中最有名儿的有三家,据清朝学者宗彝编写的《道咸以来朝野杂记》记载,北京的饽饽铺,“聚庆、瑞芳、正明诸斋三处,为京师最有名者”。
当然了,老字号的糕点铺远不止这三家,每家也都有每家的特点。当年的饽饽铺,经常按照时节供应节令糕点,比如正月十五的元宵;早春二月的太阳糕;初夏玫瑰花、藤萝花盛开时,售卖鲜花玫瑰饼、鲜花藤萝饼;五月端午的粽子和五毒饼;六月的绿豆糕、水晶糕、豌豆黄;八月十五的月饼是重中之重,因为国人很重视中秋节;九月重阳供应花糕; 冬季生产蛋糕、桂花板糕;临近年关要卖二十三祭灶用的南糖和春节祭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京式糕点特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京式糕点特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