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苏轼宫廷糕点诗词名句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苏轼宫廷糕点诗词名句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中秋节关于月饼的诗句 (上等的)?
1、淞南好,时物存秋香。月饼饱装枣肉馅,甜果新谷渐登场。——《淞南乐府》释义:月饼真正的起因,应当在于我国古老质朴的“尝新”风。金秋正是收获的季节,古代的人们用新谷物、果子做一些新鲜可口的食品尝新,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2、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与饴。——苏东坡《咏月饼》释义:吃月饼就像在吃着月亮般,中间还有美味的夹心。
3、月饼饱装桃肉馅,雪糕甜砌蔗糖霜。——杨光辅《凇南***府》释义:月饼的馅儿也更加讲究起来,和今天类似。
4、制就银蟾紫府影,一双蟾兔满人间。幡然嫦娥窃药手,奔入广寒归不得。——彭蕴章《幽州土风俗》释义:写月饼上图案多样,有“月中蟾兔”、“嫦娥奔月”之类的装饰性图案,不禁让人想起嫦娥奔月的悲伤故事。
5、饼儿圆与月儿如,更兆嘉祥食有余,多感外家爱护意,年年例又贶双鱼。——施景琛的《中秋词》释义:凡当外祖父或舅父母的,中秋节要给外孙子、外孙女或外甥送月饼。扩展资料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与饴”赞美月饼,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。到了元代,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,在月饼中夹带字条,约定八月十五夜,同时行动,杀死赶走蒙古“***”。到了明代,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。明·沈榜《宛署杂记》载:“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,大小不等,呼为月饼。”《酌中志》说:“八月,宫中赏秋海棠、玉簪花。自初一日起,即有卖月饼者,至十五日,家家供奉月饼、瓜果。如有剩月饼,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,至岁暮分用之,曰团圆饼也。”经过元明两代,中秋节吃月饼、馈赠月饼风俗日盛,且月饼有了“团圆”的象征义。经清代到现代,月饼在质量、品种上都有新发展。原料、调制方法、形状等的不同,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,形成了京式、苏式、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。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,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,颇受人们欢迎。
中式糕点的历史?
中国糕点起源于古代商周时期,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四千多年。
在新石器时代,我国就有杵臼、石磨等谷物脱壳、粉碎用具;在陶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蒸锅、蒸笼、笼盖等蒸具,以及陶制的灶、饼铛、陶釜、煮、烤烙等熟制用具。商周时期已有不少书籍记载了糕点,例如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中提到的“糇粮”,它是一种便于携带,可以较长时间存放的“干粮”,这是古代糕点的雏形,也是现在我国糕点中“秦式糕点”的雏形,至今已有4000 多年的历史了。
蜜三刀名字的由来?
相传北宋年间,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,与云龙山上的隐士张山人过往从甚密,常常诗酒相会。一天苏东坡与张山人在放鹤亭上饮酒赋诗,苏东坡抽出一把新得的宝刀,在饮鹤泉井栏旁的青石上试刀,连砍三刀,在大青石上留下了三道深深的刀痕,苏东坡十分高兴。正在这时,侍从送来茶食糕点,有一种新做的蜜制糕点十分可口,只是尚无名称,众友人请苏东坡为点心起名,他见糕点表面亦有三道浮切的刀痕,随口答:“蜜三刀是也。”
后来,经苏东坡亲自起名的“蜜三刀”名噪一时,徐州城里的茶食店,糕点坊争相制作,经过数百年的流传,徐州蜜三刀的配方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,大约徐州人出于对苏东坡的崇敬之情的缘故吧,因而对徐州蜜三刀也情有独钟,清朝乾隆皇帝三下江南路过徐州的时候,指名徐州府衙派人买百年老店“泰康”号即现在的徐州市泰康回民食品店制的御膳蜜三刀,传说乾隆皇帝吃过蜜三刀后,“龙颜大悦”御笔手书“徐州一绝,钦定贡”。后被徐州老字号企业,米思奇食品厂[3]传承至今。
在山东青州、博山等地区又被称为“蜜食”,以老字号“隆盛”、“景德东”所制最受欢迎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苏轼宫廷糕点诗词名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苏轼宫廷糕点诗词名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